出城記 (夜香.鴛鴦.深水埗) (2020年12月29日)
故事中的婆婆,患有腦退化症,外傭為了不被辭退,帶婆婆搭乘循環線的小巴,扮作已經出過市區,反正婆婆都會忘記自己是否到過中環的惠州同鄉會聚會。
過程中,婆婆不斷地跟外傭說「舊時」。看似腦退化的婆婆,其實也許只是寂寞。
我也是如此的,一段說話可以重複數十遍,為的其實也許想別人傾聽我「盡訴心中情」,但是不得要領。
因為太煩
因為沒有時間
因為沒有興趣
因為過程中,對方有可能不同意,她說出來時,我會不斷想要說服她,大家會有爭執;她同意的話,我又會覺得她是敷衍我。
而我,又不想對方盲目附和。
這個很矛盾對不?
不論何種關係,這樣對雙方都有負面影響。
她不介意,我呢?很介意。
我很介意傷她,更介意她令我看清自己,原來骨子裡是777呀XDD
所以,我遠離他人就好。
這個是我跟一個人相處後得出的答案。
也感謝她,讓我看清自己。
---------我是又月巴又懶的分隔線----------
比較令我覺得Surpise的是,第一個單元中,用上了4:3的比例拍攝,加上70-80年代《浮生六劫》的同名主題曲,令到我更感受到這個單元的主題為「懷舊」。
如果用上黑白,可能主題會更鮮明,因為在那個年代,不是每人都可以擁有一部電視。
因為當時的電視,機價很貴之餘,每月都得繳付不便宜的月費。
而且,最初是黑白電視廣播都要收月費的。
對於低下階層,未必能夠負擔。
我媽就是一例。
她小時候,是要透過鄰居的鐵閘縫才可略窺一二。
如果鄰居出去了,她跟其他兄弟姐妹,都沒電視節目看。
是後來家境沒有那麼貧窮,加上電視廣播轉為免費,我媽一家才夠錢買一部電視。
根據婆婆所言,她剛來港時應該是低下階層,所以畫面用上黑白也是合理的。
可能是因為不想太刻意,所以只用上彩色。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黑白為佳,因為這電影/半記錄片分了四個單元,每個單元時間有限,要用最短的時間,帶給觀眾最多的話,這個可能是其中一個方法。
畢竟配樂也給了觀眾提示,這個單元是「懷舊」。
我是聽過這單元的配樂後,覺得選用黑白為佳。
而且片頭其實可以用上粵語殘片式片頭,效果可能更佳。
而故事中的婆婆,不停地與外傭重覆著兒子小時候「搲啫啫」、「屎桶」、「鹹濕佬」,游水落嚟香港後住大角咀,4-5家人共用厠所廚房.......
這些,大概就是上一代香港人所經歷的。
小時候,很喜歡聽父母「話當年」。
我媽小時候真的住大角咀,又真的要跟其他住戶共用灶頭、廁所。
而且,品流複雜,所以她跟妹妹去廁所/洗澡時,都叫哥哥守在旁。
2-3人迫在同一張床,就像歷史博物館中《香港故事》的情境。
那些,都是真的。
鄰里關係很好,沒有油鹽糖,可以到隔壁借。
下課後不立即回家會被婆婆發現,因為鄰居會「通知」她,她的子女在哪。
即使我媽或是其他兄弟姊妹跟婆婆吵架,婆婆拿雞毛掃追打,他們想借朋友家來躲,沒有用。
因為,朋友的媽會通知婆婆,她找的子女,在哪XDDDD
這就是,鄰里和睦的壞處XDDDD
《出城記》中那個腦退化症婆婆的說話,令我熟悉非常。
畢竟,這是我小時候聽過的故事。
這也是上一代,甚至上兩代香港人的回憶。
片尾的《浮生六劫》,也是訴說著他們的故事。
//浮多生變 時勢常換
無數離亂 令我自己失去還望求全
漫天風雨 何處逃避
無數離別為了被迫 拋去那亂世緣
忘了快樂片段 唯獨苦惱留存
亂世多詩句 當中有悲酸
人海飄泊 難以如願
常怨時代像那怒海 令我隨處打轉//
歌詞中除了講出上一至兩代的香港人來這裡,是為了生存。
同名劇集更令《出城記》主題更突出。
《浮生六劫》以1950年至1970年代的香港作為歷史背景,當時香港尚是一個難民社會,大部分居民都是因為國共內戰以及逃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連串政治事件而來,時局相當動盪,不少市井人民力爭上游。劇情又輔以本地主要的廣東人,與1949年後、帶着大批現金流亡香港的上海人的鬥爭穿插其中。劇中每個角色的遭遇,都可能是每一個香港人的寫照,亦可謂道盡了香港人的心聲。(維基百科)
這個就是上一兩代香港人的寫照。
也有可能是我們這一代決定移民的香港人的心聲
是為著
生
存
而已。
https://www.facebook.com/105384814705386/posts/179641217279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