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愛
因為上映場次漸少的關係,襯著翌日不用上班(隔日Home Office),所以購下深夜場的戲票觀影。
因為是平日深夜,觀眾只有4人,令我可更哭過痛快。
進電影院前,我個人認為看這類電影前,如果有時間,可以先了解電影資料/電影之真實案例,閱覽影評,甚至聽取導演訪問,以調整自己的期望。
因為不論這套電影的評分如何,我都會入場。
我不是只看電影名字,甚至連故事大岡也不知,就湧去觀看的人
因為假若那套電影的類型不是我想看的,既浪費金錢,更浪費時間。
完場後第一個感覺是—果然我沒有猜錯,我帶的紙巾,有用武之地。
這套絕對不是商業電影,是藝術電影。
先在看所有資料前,只看海報,那種用色/溝圖/淺景深等等,真的很藝術。
再看一下電影評論,果真是藝術電影。
配樂
有版主認為劉以達所做嘅配樂極其玩嘢,尤其Hanna同胡子彤喺屋企爭執以及Ronald打開個鐵箱呢兩幕中,配樂太刻意做出驚訝感覺,如此運用非常低手兼且反而製造喜感,完全錯晒feel。
我不同意,更覺得劉以達為這套電影所寫的配樂很貼合整套戲的Tone。
導演在訪問中提過,用上了很多意會/symbol。
畫面、攝影、燈光,均是刻意營造出一個「浪漫」的氣氛。
紅玫瑰/瀑布—「愛」、家中的燈光也是紅色(那種紅,是花開正盛、嬌嫩欲滴那種)、牆上佈滿玫瑰花圖、高級餐廳氣氛等等。
尤其是「紅」這色,貫穿全片,不同場景意思不一。(我不在此作詳細解讀,因為真的要做,可以是一個專題......)
一切一切,令我感到的是—超現實的「浪漫」。
畫面所營造的感覺愈浪漫,主角們的誤解/心結愈多,內心愈蒼涼/忍受的事情愈多。
是為反襯
所以,配樂也配合畫面,加強此效果。
★★迪詩在旺角天橋聽Busker唱的那首歌,很好聽,我想知是甚麼歌,原唱是誰。★★
★★主題曲《Dream all dreams》的風格令我聯想到歐美老歌《Close to you》(由Carpenters主唱)(我媽喜歡,童年時不斷Loop)★★
★★而我留意到歌詞中有很多有關交流的用字—
reply/speak/sing/tell/hear
還有歌詞上,存在不少「問句」—
And I wonder why they can fly in the sky
And tell me why all I hear is a sigh
Will you give me a little chance
Aren’t you the one that’s meant for me
Do you let me hold your hand
主題曲主題為「Reply」—講出問題,請你回應,我在聆聽。
也可以解作「Reply My Love」之意。
但戲中Elisa與文偉,基於信任,都沒有理解出正確的問題與答案,沒有回應過對方的「愛」,注定了悲劇走向。
而輝哥本來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一直處於膠著狀態,直到悲劇發生後,知道要如何處理,最後不再遺憾。★★
★★主唱鍾舒琪在戲中客串做高級餐廳歌手,片段更剪輯成為歌曲MV★★
符號/象徵 (Symbols)
玫瑰
這部分已有版主詳寫,我的意思也相若如下:
//而電影以玫瑰花作為貫穿,分別代表著不同的階段
第一:文偉由泰國返港後送給Elisa的一束玫瑰,代表著「未來」,兩位小情人分隔兩地,因為怕走漏風聲不能聯絡,依靠一種信物去想像對方在自己身邊,成為了生存理由。
第二:Elisa將文偉送的玫瑰放入玻璃樽入面,玫瑰是野生的,卻放入一個困身的玻璃樽中,象徵著文偉始終留不下,但因為Elisa的愛而被留住,最終文偉都因為一家的生計返內地工作糊口,留下Elisa同迪詩在屋企。
第三:玫瑰既美麗但帶刺,象徵住「危險」,就好似人的諾言一樣,聽起離冠冕堂皇,一旦做不到,往往就好像玫瑰一樣傷人,文偉送玫瑰給Elisa,甚至答應帶她去泰國定居,看瀑布,到頭來只是一個謊言,令Elisa陷入瘋狂,殺手殺死文偉,同時也玻璃樽都打碎,彷彿文偉的死亡對雙方甚至迪詩是一種解脫。文偉不再痛苦;Elisa不需要再受相思之苦;迪詩不需要再成為兩人的夾心。
第四:Elisa在機場上為迪詩戴上玫瑰髮夾,象徵住一份「枷鎖」,彷彿留下一切痛苦予迪詩一人,自己就揚然步入離境大堂,只可惜最後仍然被警察捉到。
第五:阿輝最後為迪詩送上玫瑰髮夾,這個代表「希望」,玫瑰之火紅遺流到迪詩身上,阿輝會幫她脫離苦海,展開新生活。//(Kakaka電影吶喊區)
髮夾
Elisa戴花髮夾的設定,令我想起了《茶花女》 。
《茶花女》的女主角瑪格麗特本是個貧苦的鄉下姑娘,到巴黎後,開始了賣笑生涯(成了交際花[即妓女])。由於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貴族公子爭相追逐,成了紅極一時的「社交明星」。
她隨身的裝扮總是少不了一束茶花,所以人稱「茶花女」。
隨身,甚至可能是頭戴茶花的妓女,怡巧呼應了Elisa從事不道德的交易。
鐵箱
真實案件中都有的鐵箱,是擺放裝修工具的,戲中卻是改作放衣服。
蛋糕
充滿鮮紅士多啤梨的蛋糕,是「愛」的象徵。
1.Elisa獨自一人過生日,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就是這個,她與文偉就是在這天初遇,是「愛」的開始
2.同居後,文偉在Elisa生日時買回家的,除了紅玫瑰,就是這個。「我答應妳,每年的生日都跟妳過」,文偉的這句,顯示了花與蛋糕是「愛」的承諾。
3.迪詩在監獄外等候即將出來的母親,拿著的就是這個,並希望與母親一起吃,代表著對母「愛」的渴望,但可惜的是她不得要領,希望幻滅。
服裝
遺愛Facebook已講,不在此重複
但我卻講一下牛仔褸。
牛仔褸也是代表著—「憧憬的幸福」
當初Elisa想投海自盡,一屍兩命時身穿的是牛仔褸,文偉身穿的也是牛仔褸。
因為Elisa當初自己一人過生日碰上文偉的那一天,也是穿牛仔褸。
Elisa想在死時,也是憧憬的幸福之感覺。
後來她殺死文偉想一人前往泰國時,身上也是牛仔褸。
這此的牛仔褸,代表她想回到最初那「憧憬的幸福」,那期待的愛。
本想自欺,但當然不能欺人—警方憑出入境紀錄,把她拘捕。
而迪詩小時候也穿過牛仔褸,就是文氧從泰國鄉郊回來後,一家三口在杭尾村輕鐵站附近的草地種玫瑰那時。
迪詩長大後,到監獄外守候即將放出的母親,身穿與其母一樣的牛仔褸,既回應著她母親生日時的衣著,也是回應著她小時候一家人樂也融融的時刻。
都是—「憧憬的幸福」
劇本
用上太多對白直接講「愛」、「錢」,較貧乏。
但沒有足夠鋪墊(說回前事作為Supporting),令演員講對白時乏力/欠缺說服力,也導致演員表現欠佳。
假如是分章節的話,其實更適合拍電視劇
在每集開頭都用上其中一位角色旁白即可,這樣做更可以令觀眾更了解角色們的心理狀態。
有人認為對白非常做作、奇怪,容易令觀眾摸不著頭腦。 例子有輝哥與手下的對話裏,手下處處追問輝哥為何不對文偉作出檢控,輝哥卻回覆:你知不知道我是個孤兒?我想有些觀眾都跟手下的反應一樣:你噏乜嘢呀?而另外一段則是Elisa與輝哥在後樓梯對談,輝哥問Elisa有否想過去安排女兒讀書一事。Elisa當下的回答,竟是道出她原本有機會到外國進修藝術相關科目。這些如跳了線般的對話不僅令觀眾難以代入角色的心情,還令觀眾感到哽耳,甚至出戲。
我又沒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跳線的人,所以明白其意?
「你知不知道我是個孤兒?」這句的意思是→因為我也是孤兒,所以我不想那小女孩因為我控告文偉而沒有了父親,甚至有機會失去母親,與我承受一樣之痛。
根據上文下理推斷所得的。
//而另外一段則是Elisa與輝哥在後樓梯對談,輝哥問Elisa有否想過去安排女兒讀書一事。Elisa當下的回答,竟是道出她原本有機會到外國進修藝術相關科目。//→應該是連同後面那一句一併理解—「我也想為我女兒著想,可是誰又會為我著想?」
意思是→當初我也有機會到外國進修藝術相關科目,我也想讀書呀,你為何只為我女兒著想,那我呢?
儘管這個惡果是Elisa自招的,但從她的角度出發,確實會這樣想,因為我有類似的經歷(當然不是多了一個女兒)。
導演在訪問中說過,整部電影著重的是—「感覺」。
=所有行為均是按角色的「感覺」去演繹,是用角色角度出發。
但可惜的是,因為沒有在電影中顯出他們講出對白的原由(經歷過甚麼事情講這句對白),省略太多主角們的個人經歷,令到觀眾有機會看得一頭霧水。
例子:
最簡單是為何她一定要去做不道德的交易,做收銀也可以呀。
可以先寫她因為經常犯錯所以每份工都很快被辭退,因心灰意冷而看電影之際,有人向她招手,失意的她既需要生計也想有人重視她,所以接受。
要先講原委,否則故事就會支離破碎。
但若事事都講清理由,整件事橫誇20年,電影那麼短,講的人物不少,根本就做不到。
電視劇就會有足夠時間去完整故事。(當然,資源是一個問題,我知道的)
現在只靠觀眾腦補,可能大家看的時候,都會有一點吃力。
令人「感覺」不到團隊想講的是甚麼,大家都只是摸不著頭腦,有點可惜。
演技
戲中,任何古惑仔,都不像古惑仔,尤其是對白的語氣。
尾音很怪,似是《難兄難弟》年代的死飛仔腔。XDD
尤其是勝哥。
當然,胡子彤亦然。
太斯文了。
陳漢娜抱著女兒在海邊痛哭的瞬間,我也在落淚
警局對恃戲份,做得不好,胡子彤太壓抑了
那場理應是爆發位,但他們沒有好好發揮。
這種兩人對恃的戲份,兩位演員只是各自演譯,未能相輔相成。
//全片只得呢個角色(Elisa)寫得比較豐富同完整啲,對於新晉演員嚟講係難能可貴嘅機會 - 面對被上一代遺棄,佢渴望得到愛因而瘋狂寄望同另一半生活,遺憾地佢傾力付出卻換來如此回報,連唯一嘅希望都被揭穿時嘅崩潰⋯⋯
相對之下胡子彤演得有一段距離,無論喺差館定係屋企兩場同Hanna對峙,都捉錯方法去演。一開始喊唔出好似鼻敏感咁呻鼻涕,仲要用氣聲講嘢完全輸蝕晒。.如果你諗緊入唔入場睇呢套戲嘅話,我只可奉勸一句:陳漢娜係全片唯一亮點,僅此而已。//(電影拾點)
可能是因為自己的經歷,所以反而覺得迪詩(陶禧玲)表現較陳漢娜亮麗
對手都有關的,所以胡子彤,真的要再努力
維穩成份?
有版主說這套電影很維穩。
我不太同意。
劇本定稿於2018年,當時警民關係雖然已經好差,但最最差情況未出現
18年,其實是後雨傘年代,回去做港豬的年代
誰料到之後是180度改變,警民再沒有「關係」?
而因為這是得獎作品,開拍時未必能改劇本,甚至可以是改了劇本就可能未能獲得電影發展基金之首部劇情片的資助。
據周冠威導演所講,開拍《幻愛》時,他申請了資助後(還只是資金的1/5),18個月後未能集齊資金,就會收回資金
而且是限時完成。
而首部劇情片計劃提供的資金是100%,我們都不知道掣肘的條件是甚麼/如何。
導演比黑心太子女講「放棄年輕人」還要早講出「不應說放棄年輕人」
結局其實是正確的—戒毒(不論警民關係如何,這個是絕對正確的事實),不過這次,鄭中基選擇抱緊這個機會
至於發行商是建制的橙天嘉禾,其實........《十年》上映的那一年,其下戲院也有上畫。
只是最後被《文匯報》追擊,才停止上畫。
說白點,他們只是為利是圖的商人,有錢賺就親那一邊,六親不認........
大台在2020年開拍的那些警匪片才算「維穩」吧.......
PS:
床戲比《幻愛》還要少,《幻愛》的床戲Detail其實更甚 AwA~~~~
★★Elisa中學是三育書院,被TVB(大台)劇荼毒的我霎時出戲 XP ★★
PS:原來,《金都》的導演黃綺琳有份客串做西餐廳客人?
Rolling出的我的家人有陳欣妍,是《我的印度男友》的那個女主角嗎?
PPS:想知道各角色之詳細內心剖白,請到這邊
另外,觀畢全片後,想起2013年上映的電影《盲探》(簡短觀後感於此)
https://www.facebook.com/Twilight314Illusion/posts/284186063491926
https://www.facebook.com/Twilight314Illusion/posts/284186610158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