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千個艷影,心上一個雲彩 (副題: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爲離人照落花) (2023年2月舞台劇愛在蔓延時)
劇目:愛在蔓延時
導演:陳麗珠
文學指導:曾靜雯
演員:紀文舜 / 梁曉端 / 何蕙詩 / 蔡錦濠 / 曾景輝 / 陳瑋聰 / 戴天晴 / 張俊文 / 黃熙童
音樂總監:劉子斌
音樂及音響設計:梁寶榮
舞台設計:李淪洙
影像設計:方曉丹
燈光設計:劉銘鏗
服裝設計:鄭文榮
在排隊進場前,我在人龍中遇上了罕見的外國人(說「罕見」,是因為去葵青劇院看表演的觀眾,大多都是本地人,而外國的大多會出現的表演場所會是香港文化中心 / 香港大會堂等等城市中心點。),原因則是—劇團中有外國人士。
進場後,職員禁止我們拍照(就連舞台擺設都不可以影、甚至是完場謝幕時也不能),這實屬罕見,因為大部分劇團只要求觀眾不可以在演出時拍照,而佈景和謝幕時間是可以拍的。
這不禁讓我暗忖:為何會搞得那麼神秘?雖然這個我到現在也不明白,但關係不大一一我尊重該劇團,因此從沒在劇院留下一幀半照,所有用圖都是從他們的Page抓來的。
完場後,我首先深深的慨嘆一句「我錯了」—錯在我任何資料都沒有看過(包括原著小說、電影、甚至是維基百科),就跑來看進劇場的這個改編自有「愛情教科書」之稱的《愛在瘟疫蔓延時》的舞台劇《愛在蔓延時》。
觀賞此劇,是有門檻的—要先對此小說有基本了解。
第二聲慨嘆,則是:「這部很難看」—我說的並不是不好看,而是要有豐富想像力才可以與劇組同步的「很難看得完全懂」(即是如果要讀懂全劇的深層意思,難度如粵劇/芭蕾舞劇。)(後來找到了原因—大部分劇中演員均是來自舞蹈團,所以,應該是採用了半舞蹈劇形式來演出此劇。)
說白一點,假若我知道這劇是以半舞蹈劇形式上演,我真的不會買票一一因為我之前有看過粵劇/芭蕾舞劇,感覺對我而言是不怎合適。
(為何我知道是不適合?因為之前在聽交響樂團演奏時,有舞蹈員在樂團前演出整個該樂曲的劇目,而我是完全看不懂。因為當中沒有對白,只有動作,整個舞蹈表演我到離場後也是一頭霧水。
之於粵劇......雖然有唱詞,但是整套動作如上橋、落馬,都是需要想像力才聯想到的動作,所以在中學校外考察看粵劇時,我真的看到睡著。)
但是,這個劇目比粵劇/芭蕾舞劇好一點—有一些對白/旁白。
全劇演員,幾乎浮動—任何人都可以飾演任何角色、任何人也可以是旁白。如上一場飾演男女主角的演員,下一場可能會是在街頭叫賣的小販/旁白,這正是我不斷地把情節混淆的原因。
而且,舞台上的佈置,與其說是佈景,不如說是裝飾—用來為觀眾製造1870-1930的時代感,主要都是以演員/舞者身體動作去表達劇情。
而編劇手法......與其說是「編劇」,倒不如說是「說書」—有時以第一人稱講對白,有時則以第三人稱,整個呈現手法如你(觀眾)在看「愛在蔓延時」這本書,看到書中一些挺突出的情節時,書中會跳出角色,演給你看。(這也是劇目中沒有編劇而只有文學指導的原因)
而故事本身,也被團隊極度簡化,劇中女主角費爾米納只被叫成「女生」,而沒有在演出時對她的背景多介紹(她本是生於暴發戶的商人家庭);劇中男主角阿里薩,只知他是窮人,但我在之後查資料時才發現原來他本是個郵局助理,因為送信給費爾米納家而對費爾米納一見鍾情,兩人於是才交換書信。
Detail被簡化的原因,我明白—因為劇只可以演約100分鐘,所以就要盡量簡化。
所以,我才說,這個劇目是要先「做功課」才能入場,否則我就未能全心全意去欣賞演員的動作帶出的意思。
因而,我只懂此劇的40%,甚至更少。我只靠著台上的對白/旁白,以及對演員的肢體語言有限的理解下,去感受這部《愛在蔓延時》。
劇情講述費爾米納與阿里薩透過書信談情至私定終生,但想費爾米納嫁個有錢人的爸爸當然反對二人。
她爸爸為了捧打鴛鴦,先是把幫助兩人暗曲通款的姑姑趕走,然後強迫費爾米納與他一起外遊法國等地,希望用距離拆散他們。
之後,果真被她爸爸達成此願—數年後,即使費爾米納回來後在市集中重遇阿里薩,但是她也不想與阿里薩再續前緣,結果二人分道揚鑣,費爾米納更嫁給烏爾比諾醫生,過上了穩定的生活。
而阿里薩就在此時開始奮鬥,盼望終能成為一個掛得起費爾米納這片雲彩的天,同時也用與其他女人的Sex來作為支撐自己活下去,直到51年後費爾米納的丈夫因意外身亡後,阿里薩再向費爾米納表白,雲彩最終接受阿里薩成為她的天,彼此決定成為大家餘生的牽手。
而他們一起後的2年,因為不想再惹人非議而在進行船上旅行時,叫船長升起了一面向代表霍亂流行的黃旗,護送着這自我放逐但永遠不分離的愛情(因為如果船上有人霍亂,就任何港口都不準停泊)。
而此表演主要是以阿里薩的視覺(男性視覺)呈現出來(因為講費爾米納的情節很少,全劇主要以阿里薩的角度去看費爾米納)(我不清楚書中是否也如此),而且也講述一些阿里薩在半個世紀中,身上女人的細節。
似乎不論是小說還是此劇,均以阿里薩上過的622個女人作為襯托,他對費爾米納的強烈思念。
(我不是認同他,而是故事走向是如此。)
劇中不止一次用上對白/旁白,甚至是演員的肢體動作,去交代失去費爾米納的阿里薩的心,是如何空洞。
團隊應該是因為書中一句「你內心的房間比妓院還多」,所以把阿里薩的心,分割成無數房間。
當旁白/對白講出與一個女人與阿里薩性交時的細節=開阿里薩心中的其中一間房間。
而合巧地,「阿里薩身上的艷影愈多,他的內心愈空洞,愈多房間」這個,與「表遊戲與同伴因為要找尋出口而隨意去開心之迷宮裡面不同房間的門後,房間數目以幾何級數上升」概念相類似,之不過阿里薩是用床上女人的數目去分裂房間。
阿里薩本來內心只有一間房,是用作裝費爾米納的,但由於她琵琶別抱,改嫁別人,所以他的心房也隨之而震碎。
他用上碎片重建內心時,要用上多條支柱去重建,所以就分裂出多個空間/房間,而他則因為想填滿那些空間/房間,所以就用其他艷影的體溫去填滿。
怎料即使身上千個艷影,但都填不滿他心中的房間,而且還因為他性交/關係次數愈多,分裂出更多房間,以及愈空虛。
那些艷影包括(但不止那麼少):
➡一個寡婦因為壓抑了3年性慾,而自動送上門,把身上穿著的喪服一一脫去,鋪滿阿里薩所住的房,包括把黑色絲質的內衣褲,也一併自己動手脫掉,然後就轉移向阿里薩的衣服埋手(這段的表現手法,我有少少suggestion。其實此處可以安排一位女演員,穿上同類衣服,最後脫光[當然,女演員可以不需真的全裸,可以穿上肉色打底即可],比只是找一個女演員,讀出這段對白來更震撼。)(因為這個是劇中阿里薩第一個身上的女人,如果要與之後只讀對白以及以少少肢體動作的關係作對比,這個安排會更震撼。)
➡去一個有夫之婦家中偷情,然而他喜歡的不太是那個女人,而是喜歡那女人的家中可以望到海的四個大窗與白鳥。
➡在年過半百(甚至是去到花甲之年)後,一樹梨花壓海棠,與一個10來歲的少女在一起。
阿里薩企圖或以圖用這些艷影壓過他心中那如無盡黑洞的房間,可惜不得要領。
後來,一直維持這個狀態的阿里薩在充滿殖民地色彩的餐廳,重遇在裡面參加聚餐的費爾米納,他在餐廳內的鏡子欣賞,甚至是妄想這個得不到的女人在鏡子裡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兔子,與這個他想像幻影談情起舞(甚至可能有性關係,因為演員跳的是身貼身的雙人舞,我不知道/清楚是否包含此意思)。
坦白說,這一段我看得最明白,也是最喜愛的 XD 因為劇中說了「愛麗絲」、「鏡」,以及其中一個女演員戴起兔耳,與那場代表阿里薩的男演員,翩翩起舞。
這場最容易意會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曾經研究過《幻愛》中的鏡像(~ ̄³ ̄)~(畢竟《幻愛》中,只是「鏡」這字,我寫了2600字ಠ ͜ʖ ಠ)
我覺得,阿里薩會幻想倒影出現在鏡中費爾米納為《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兔子(甚至是兔女郎),可能是因為兔子在《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是慾望的化身(愛麗絲就是跟隨兔子前往洞中才開始奇幻旅程的),而且兔子給人的感覺是純真,他心目中的費爾米納是純純兔的存在。
而阿里薩,應該是把自己想像成愛麗絲,因為《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續作《愛麗絲鏡中奇遇》,就是以鏡子作為媒介,令到愛麗絲穿回之前到過的夢境世界。
而鏡花水月這詞,很多時都用來形容世間情(最多指的是愛情)均是虛幻,是抓不住的。
而偏偏阿里薩想抓住這虛幻的一切,於是想盡辦法都要把那面曾經為他這個多情的離人影照過落花的鏡子帶回家,希望可以留住花好月圓之像,可笑的是鏡中出現的雲彩,緣於她在現實中有出現才有的,人不在身邊的話,鏡中根本不會有她的出現。
在他買餐廳那面鏡的那一刻起,其實早已知道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我想像到,阿里薩把鏡子搬回家後,就有如《時光倒流70年》的結局,不同的是,戲中的Richard是呆望Elise McKenna的畫像不吃不喝,而阿里薩則是望著鏡中的自己不吃不喝,希望鏡中會出現她的倩影,可惜人面早已不知何處去了。
而在劇中,也出現了一雙男女演員擁吻後,女演員把男演員推開,而男演員抓住她,拉拉扯扯的情節,我想應該是暗指阿里薩與費爾米納的內心對對方的情感、拉扯與吶喊。
佈景中,也出現了一條底部發光的走廊,男演員在上面做出動作,應該是以此走廊作為角色的內心,講出他的孤獨、空洞。
而這類FF的Plot出現的次數不少,可能是因為原著是魔幻現實主義,所以以男主角內心想法也用上這種小劇場呈現。
可惜,我真不懂類似舞蹈劇的動作,難以解讀其意,所以未能有更多觀感。
之於阿里薩這種「身上千個艷影,心上一個雲彩」、「他覺得自己對於他心上雲彩來說,自己是處男,因為他覺得『我的心裡只有妳沒有她(們)』」,自己的心是處」(但身上了很多艷影,處乜鬼(ʘ言ʘ╬))的這種男人,我個人是十分不齒的。
因為現實中,也有兩個年代「一遠一近」的例子。
先來年代較遠的那個—「浪漫詩人」徐志摩。
而且,我覺得某程度上,徐志摩比阿里薩還要「渣」。
阿里薩是透過書信與費爾米納私定終身,當時他未婚;但是徐志摩在英國倫敦的林宅遇見令他終身都為之痴迷的林徽因這片雲彩時,他已婚但仍然熱切地想成為15歲的徽因的天。
而阿里薩在得不到費爾米納而身上千個艷影時,他一直未婚,也沒有向任何一個艷影許下不切實際承諾,而且大家都是你情我願;
但「偉大情聖」徐志摩又如何?徐志摩儘管討厭張幼儀,但是年輕雄性的大詩人卻仍然有「性需求」,尤其白天和林徽因打得火熱之際,礙於這位小妹妹是中國司法總長兼好友愛女的身份,徐志摩只能痛苦地垂涎卻不能偷吃這位神聖妹妹青春的肉體,極度痛苦的壓抑之下,到了晚上,剛好有自投羅網的張幼儀肉體可供發洩,換言之,徐志摩雖然要與張幼儀離婚,但在離婚前,可不要浪費這免費的洩慾機會。
這個行為的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他與張幼儀行房的時候,心裡想的是林徽因。也就是說,徐志摩根本把張幼儀當作是「充氣娃娃」。更惡劣的是,當徐志摩得知張幼儀懷孕時,要求「把孩子打掉。」張幼儀害怕地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徐志摩竟然回答:「有人被火車撞死,你就不坐火車了嗎? 」
而且,張幼儀並沒有同意徐志摩所提出的離婚要求,徐志摩在盛怒之下,乾脆直接拋棄張幼儀。大家注意一下喔!張幼儀是這輩子第一次出國,一句英文都不會講,重點是還懷有三個月的身孕,把一個不會講英文的中國孕婦丟在英國,根本是要讓她自生自滅,而那一位和他們住在一起的朋友,當然不想處理徐志摩留下的爛攤子,於是也選擇不告而別。
一個表明討厭妻子討厭到想離婚的男人,竟然可以繼續上妻子,並把之當作洩慾的「充氣娃娃」而不去外面找女人上,這個貪就手的東西「算甚麼男人」!!!
這個簡直是「心裡說不,身體卻很誠實」的最佳代表,行為令人髮指!!!
當徐志摩得知張幼儀再度因為他懷孕後,更拋妻棄子,讓她自己在英國自生自滅!!!
WTF?!!!
原兇是你呀!!!你卻一走了之?!!!
X你XX!!!
有些嘴賤者可能會說「張幼儀不喜歡的話可以講出來/推開他,為何不這樣做?」
根據資料,張幼儀跟「偉大情聖」離婚前,是一個具有「三從四德」的中國傳統女人,認為自己只有丈夫這遍天,豈敢逆天而為?所以,她順從丈夫的予取予求,實屬合情合理。
但是,明知自己不愛妻子而愛荳蔻年華的林徽因,卻為了蕩漾心頭的生理需求而對妻子下手,事後懷孕還要求妻子打胎,這已經不是「下流」,是「賤格」。
而阿里薩,最多也是「下流」—身上千個艷影,心上一個雲彩(而且還覺得自己心頭上只有一個她很堅貞),但他沒有說討厭那些艷影,甚至沒有給那些艷影任何承諾。(但我仍然不知為何阿里薩會認為自己很忠貞,真的忠貞的話,為何要身上千萬個?真正的忠貞應該是心上一個,身上0個吧!=_=")
至少阿里薩不會口踩與他性交過的女人,之後又要上她們吧!
但是徐志摩會!!
阿里薩是花心的,但他卻認為即使上過那麼多艷影,我心上仍然忘不了妳這片雲彩=專情,這是情場浪子為自己辯護的說詞。
徐志摩比他更糟,自己性慾蕩漾,貪就手選了他口中討厭的女人來洩慾,還在那女人懷孕時揮一揮衣袖的離去;即使後來前往探望,也都只是為了逼妻子簽下離婚協議書,這個不是情場浪子,而是衣冠禽獸都不如!!!
所以,阿里薩是講到明的Player,而徐志摩則是假惺惺的「賤格情聖」
但是,這兩種男人,也是我不齒之輩。
(PS: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和徐志摩是表兄弟。徐志摩有一筆名叫雲中鶴,而金庸《天龍八部》中四大惡人之中,以風流、渣男行徑著稱的大壞蛋,也叫雲中鶴。是巧合還是故意影射,大家都不得而知)
(謎之聲:不是還有一個距離很近的例子嗎?在哪裡?)
好好好,我現在說—我的身邊曾經出現過這種人,在無意中得悉TA的真面目如阿里薩後,趕緊絕交,以免央及池魚。
如果我這樣說,你們還是不滿意的話,也沒有辦法,只有請你揮一揮衣袖而去!!!
徐志摩生平資料來源:一生經歷三個女人的徐志摩,究竟是偉大情聖還是超級渣男?
PS:
當入場時,看到是開4面枱的時候,就已經猜會不會想做沉浸式效果,果不其然,Bingo~~~~我猜對了~~~~
//Immersive theatre(沉浸式劇場)是指劇場和觀眾都成了舞台的一部分,這樣觀眾自己會在不知不覺間參與了舞台劇,這樣可以減少觀眾離席的慾望。(資料來源︰被譽為是戲劇入門的少女漫畫《玻璃面具》)//
在一般舞台演出中,演員們都固定在舞台上表演,而觀眾則安座在台下觀看,雙方間隔着數十米距離,主客之勢分明,觀眾一般都抽離於故事之外。
但是,在這套舞台劇表演期間,演員在情節上有需要出入舞台時,做法是從觀眾旁的通道走進/離開舞台,其中有一場的男演員甚至是坐到觀眾席,與另一名台上演員因劇情需要而相對望後,直接走過觀眾席之間的通道,以拉近了演員與觀眾的距離。
這樣會令演員本身/腳步聲/說話時有可能先從觀眾的左/右邊fade in/out,造到少少「All Around You」的效果。
這樣,可以令到觀眾更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