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舞派 3

我個人不是太嚐鮮那一種,而且更喜歡殿後(比較IE XDD),所以真的待差不多落畫時才去看。

而且,殿後再寫,就不會有甚麼劇透問題,我不求飲頭啖湯,我比較想睇睇他人看法再論,因為他人可能可以inspire到我一些new ideas,而不同意的可以了寫disagree的理由。


之前看過不少影評,所以沒有期望過高.......


我個人看影評的作用是—調整入場的心態。


因為有一套電影我決定入場看的話,不論質素如何,我都會看。


但是,不是每一部電影我都會這樣對待..........


看的那天,原本以為要看的人應該已經看完,怎料差點Full House…..


狂舞派3—「戲中戲」的概念


根據黃修平導演(下稱黃導)的說法,《狂舞派 2》已在《狂舞派 3》中,有人可能會不明所以。


可能,我可以解釋到,因為,我自己也有寫過類似的短篇......


(《狂舞派》下稱1 / 《狂舞派 2》下稱2 / 《狂舞派 3》下稱 3)


其實,1與2這兩部電影在3中的世界,是「已上映的電影」,只是1我們看得到,但是黃導省略了2,轉而拍出2上映後各人的去向—這是為3。


情形如杜其峯 / 韋家輝於2012年的作品《高海拔之戀II》一樣,《高海拔之戀》在《高海拔之戀II》中,是為戲中戲。


只是《高海拔之戀II》有電影散場的畫面,所以可能更多人懂。


或是陳凱歌 / 李碧華於1993年的經典《霸王別姬》,講的不是梅蘭芳所編的虞姬於西楚霸王項羽面前自刎殉情後,項羽殺出重圍最於也自刎烏江的故事,而是講述在飾演京劇經典《霸王別姬》的「霸王」段小樓與「姬」的程蝶衣兩位演員交纏一生的愛與恨。


概念上

《狂舞派》與《狂舞派 2》=《霸王別姬》(梅蘭芳的劇目)

《狂舞派 3》=霸王別姬 (張國榮與張豐毅於1993年主演的電影)

(我當然知道,兩套電影層次不可能作比較,只是用上《霸王別姬》來拆解「戲中戲」這個概念)


這樣大家可能會較清晰


電影內容


片頭字幕(Opening Credit)用上了Graffiti(塗鴉)的字型 / 風格,突出了電影「街頭文化」的主題。


在上映《狂舞派 2》後,謝票場出現的戲院是Mega box,雖然去過的次數不多,但都總算認到.......


Mega box的戲院在現實中已經因為財困而關門大吉,都有一點點的欷歔......


謝票場的司儀艾力,令我驚喜,因為長期開著收音機睡覺的我,常聽到他的聲音在RTHK(香港電台) Radio 2深宵節目《輕談淺唱不夜天》出現。


之後,Heyo(霍嘉豪) & Friendss深夜在「龍城」Jam歌與起舞,卻遇上查牌,出現「Popo」這個英文的一場戲在現今香港竟然沒有被刪除......(更令我欷歔的是要用上「竟然」二字......唉......)


之後Hayo進入電台以爭取歌曲派台機會,那個電台門口,應該是借於香港電台,因為試過到其Carteen吃飯,好像還試過碰上現為二台台長的程振鵬 (PS:舊Carteen的招牌菜為蜜糖雞翼,那種美味,我今時今日都記得XD)


Hayo進入電台餐廳時的戲份最搞笑XDD,因為有一堆歌手/Rapper也在此守候那名DJ,第三個女歌手的歌名長到我都不記得了,但DJ講完她歌歌名後,講了句:「睇住仆死你呀阿妹XDD」


Hayo深夜在「龍城」大排檔一邊吃豆腐花,一邊想狂舞街主題曲時沒有靈感,經過的另一位Rapper(抱歉我真的留意不到名字,如有人知請補充)與他一起創作的戲份,對白(Rap)的部分出色!!!!!!


Dave(楊樂文飾演)與女朋友Hana(顏卓靈飾演)偷偷約會時,他對她說了一句:「跳到成隻比卡超咁,你都會搵到食咖啦!」笑咗XDDDDD


龍城工廈區的KIDA (Kowloon Industrial District Artists)與地產發展商主席見面時的High Tea場景,沒有認錯的話,現實中應該是九龍城的牛棚藝術村。


那個地產發展商,經常把「著重年輕人」這5個字搬出,而這種人,剛好就是最輕視年輕人的。


如果真的「著重年輕人」,不會在言語中經常提及,會於行動中表現(如香港的電視台Viutv所出的節目,便有「與年輕人同行」之意,但很少會把「著重年輕人」這5個字用出宣傳口號;相反,近年來TVB把「著重年輕人」化為廣告口號.......還把40歲的人用作講年輕人節目的主持,節目名還用了廣東話的「年輕人」[後生仔],過份矯情......)


那位地產發展商主席,劈頭已經講錯龍城工廈區的眾人之稱呼,這樣還算「重視」嗎?


你們會否一來就叫錯重要的人的名字?


所以,他是否真的「重視」年輕人?答案呼之欲出吧。


最最最驚喜的是,裡面有出現可愛的貓貓~~~~~加分~~~~~ ^O^~~~~


戲中,地產商聘請了一位撰稿員(阿良舊同學,記者)(游學修飾演),跟隨主角們,以收集他們的日常/創作的心路歷程,然後寫出宣傳片的腳本。撰稿員的出現的作用是—聽他們講自己的故事,令他們找回初心。


而撰稿員跟隨Hayo這段,個人認為是整齣電影的其中一個搞笑焦點XDDDD


Hayo的那一段Rap(對白)中,改了曾倒閉的「關鍵旅遊」廣告Slogan,改成「肥妹粒的」,全場爆笑之餘,我更在戲院爆了一句「痴L線」XDD


看到「狂舞街」的電線箱上畫有「扯線公仔」的Graffiti,都預料到將會成為反諷的Icon,想不到劇本真的如此安排........


劇本借 #狂舞Lie這個Hastag來帶出街頭文化的真正意義—抗爭。(這兩個字,我們還可以講嗎?唉......)


想不到真的去了街頭文化的發源地美國拍攝外景,這個是我另一個覺得Surprise之處,因為這電影的製作成本只是1200萬港幣,能夠有美國外景應該相當勉強......(我猜的)


想不到會有李漫芬(TVB藝員)客串了Hana出席西九龍中心Fiction中的主持.......可能因為是2018年拍攝........


Hayo原所屬Hip Hop組合之Teamate助紂為虐,收地產商的酬勞,做他們店舖新開張的「大頭佛」,那個Teamate嗆了他一句「你跟我所做的沒有不同,一樣都只是為地產霸權塗脂抹粉」這裡,在19年6月後,感觸更深.......


這個情節,想起了已轉往台灣發展的演員黃秋生一句話—「人未必要出來做正義的英雄,但你不需要去成為幫兇。」


我希望我也可以盡量做到.........


在電影中,《狂舞派 3》終於可以開拍了,而劇本內容則是個人認為是整部電影的另一個搞笑焦點XD


電影中的《狂舞派 3》變了戰爭片,講一班舞者到軍營慰勞軍人,女主角愛上了其中一個士兵,這個我應該是全戲院笑得最大聲.......XDDDDD


阿良(Babyjohn飾演)看到被水泥掩蓋的Graffiti,這場,19年6月前,或許感受不深。


但19年6月後,看到更欷歔,因為香港十八區,有更多有意思的字句,被政權用灰水掩飾過來,不只字句被埋,他們把更多的真相活埋。


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願可以看到榮光的到來、被掩飾的真相得以公開。


兒童版的Hayo好正~~~~~


Dave在街舞比賽不但得到冠軍,獎品還包括了一張赴美的單程機票。到了美國後,拜訪在美國發展的朋友之舞蹈教室時,他朋友講的一句話,感受很深—「Hip hop is for kids」。


我想,《狂舞派 3》團隊真正想講的那一句話是—「Future is for kids」。(這個也是戲中安排支線予一個充滿跳舞天分的小孩佳仔[劉小華飾演]的用意。)


我這個「kidult」,感謝你們這句話......


坦白講,我個人對街舞 / Hip Hop文化不太熟悉,因為兩者都不是我喜好的類型(如果說是舞蹈,我偏好Ballroom Dance與Latin Dance;音樂偏愛Slow Jazz / New Age / Latin / Classical)。


但當中對於建制的反抗,我想應該每個知道香港發生何事的人,都會有共鳴的。


演技


飾演Hayo母親的何嘉麗做到老態龍鍾的感覺,一點遺和感都沒有。


劉小華(劉皓嵐)做得不俗。


Dave(楊樂文)在水平之上。(OT:原來他於2006年曾參演《天幕下的戀人》中「禮義跆拳道會」學員權力之師弟一角,真的沒有注意到.....)


劇本


街頭鬥舞/鬥Rap的部分不足,至少要多給予Dave(楊樂文)與Hana(顏卓靈)多一些二人鬥舞的時刻,尤其是我覺得應該給予楊樂文一段街舞Solo。


因為我看過他跟顏卓靈二人鬥舞後,我想在戲中看到他更多跳街舞的Plot,最少都應該把他參與街舞比賽的過程拍出來。


(OT:雖然我的偏好不是街舞,但看著Lokman在戲中的跳的舞,我感受到他對街舞的熱情。

Lokman,甚至是你現實中所屬的Mirror之各位,你們對於Performance的熱情,我們一直都感受到。)


而另一方面,很多觀眾都認為《狂舞派 3》的劇本較鬆散,因為是先講出眾人在拍攝《狂舞派 2》後,各自的難處,再講他們加入地產霸權的過程以至後來的覺悟。


原因,不如由黃導自己講吧:


//正式拍攝《狂舞派3》是2018年的事,香港的情況雖然未有2019年後般灰暗,但已有不少轉變,亦令到他的創作有所不同。《狂舞派》與《狂舞派3》之間的轉變 ,也反映了黃修平這幾年來心境的改變。「近幾年叫我拍一套熱血或者單純勵志的電影,我真係拍唔出。」他緩緩地說道。說起構思《狂舞派3》時的想法,黃修平變得更認真,鏗鏘地說:「好簡單,義利之爭就係電影的主題。由原來單純勵志的一群人,佢地跳返出嚟,要面對生活的壓力和殘酷,他們的前路要面對一個義利之爭的問題。」//(1)


因為他已經再拍不出叫人堅持追夢的電影,轉而想利用街頭文化(Rap/街舞),帶出其他社會議題。


就是因為他想講的太闊太多,直接導致電影失焦。


很多人都講出了劇本鬆散的問題,可是,反建議呢?(可能我看的影評不夠多,所以真的沒有看過有人提出反建議。)


或是怕得罪電影團隊 / 不想令他們太沮喪 / 想尊重導演?


那麼,得罪人的部分,我來講吧.......因為電影已落畫,不會再影響票房.......


其實,只要把第一幕轉為阿良與大家一齊到地產發展商Office開會,然後用插敘形式講他們每一個的掙扎,中間有著滿滿的Rap/街舞即可。


這樣的安排,可能可以讓故事結構較緊湊。


而對白方面,我也略嫌太斯文了,因為Hip Hop/Rap這種街頭文化,肯定夾雜一定的粗口(LMF的歌,只有一至兩首可以派台,就是因為歌中夾雜粗口,與廣播條例不符),但戲中真的很少,比我跟朋友聊天時說的更少(本來我用粗口的比例很低,自2019年6月起,因為某女人,我講了10年的量.......)


戲中的Hayo,角色性格設定為他經常把Hip Hop/街舞等等的街頭文化放在口邊,不論場合都會長篇大論地解釋歷史起源等等。


從用 #狂舞Lie這個Hastag引出講街頭文化真義的那一Part中,我感覺到Hayo的性格有可能是因為要介紹歷史起源而有這個取向。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其實不需要的。


只要安排Hayo成為網台主持,他在戲中主持的節目介紹街頭文化歷史起源即可。(我會有這個Suggestion,是因為我在戲中仿佛聽到黃志淙的聲音[片尾Rolling也同樣地有著他的名字],他是一名DJ,一個年代前我曾經聽過他的電台節目。)


(當然,找他客串成為Hayo網台的拍擋,可能效果更佳~~~~)


Open End


看過不少網上影評,第二個被認為是敗筆的,是電影的結局。


因為結局是以眾人搗亂龍城轉型成商貿區的動土儀式作結,片末加上眾人獨舞,被部分觀眾認為好像甚麼也改變不了的開放式結局。


這個,我反倒不太同意。


//正式拍攝《狂舞派3》是2018年的事,香港的情況雖然未有2019年後般灰暗,但已有不少轉變,亦令到他的創作有所不同。//(1)


我不知道是2018年初還是年中才開始拍攝,但惟一肯定的是,2018年的香港,有些人,是為「後雨傘年代」—雨傘運動後,有些人在失敗後有著不知如何是好的迷茫,有些人因為改變不了現實所以再投身「港豬」行列。


黃導在2018年拍攝這電影時,我認為作用是想喚醒觀眾,不要繼續在鐵屋中裝睡(魯迅《吶喊》),借著講街頭文化的起源、地產霸權,去講「建制」,以至「反抗」。


性質跟2018年11月上映的《逆向誘拐》的結局—小儒拿出阿植在14年10月「瞓街」的照片,更對阿植講了一句「你別再裝睡了」用意一樣。(傘運於2014年9月至12月發生)


以下情節,就是最佳例證—


//「從前呢,有隻老虎,佢為咗證明自己係一隻老虎而走咗入動物園,你話喇,佢仲係咪一隻老虎呀嗱?」在預告片中,阿弗說了這樣一句話。Hip Hop是一種由貧民區之中誕生的文化,充滿著對社會的控訴以及反抗。同樣地,當Hip Hop變成大財團的搵錢工具;當「狂舞派」變成「狂舞LIE」,咁樣仲係咪Hip Hop?//(1)


到底是在體制外奮力反抗,還是滲入體制內改變?


這個,是傘運,以至後來的反送中,一直在爭持的Point。


而會安排是開放式結局,我認為作用是想帶出,只要抱有希望、心存信念,是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電影拍攝/開拍後,並未上映時,香港的時局已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用他的喚醒,號角聲已經再次吹起,所有人都集結了,也不再裝睡了。


這個所謂的「缺點」只是時差問題,實為非戰之罪。


如果這電影於2019年6月後開拍,可能一切都會不一樣。


轉做音樂劇為佳


而在觀賞這套電影的過程中,我反倒認為,電影可能不是呈現《狂舞派3》的最好媒介。


我看到很多場面,都是在固定地點起舞(POPO查牌前,Heyo(霍嘉豪) & Friendss深夜在「龍城」Jam歌與起舞、在零碳天地拍攝「狂舞街」宣傳片、Hana與Dave的二人鬥舞等等)


可能,以舞台劇/音樂劇/Live Show的形式,可能比電影更合適。(撇除現實因素)


因為,Hip Hop/Rap/街頭文化最著重的是—「人」,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參與性。(儘管曲風不太是我的類型)。


尤其是,結局的「作反」情節,更令我肯定自己的想法。


Hip Hop/Rap/街頭文化較隨意/隨心。


Hip Hop舞者/街頭Rapper Battle時,都不會有著特定的舞步/講稿,因為永遠不肯定對手舞步/Rap的是甚麼,接的時候很多時靠的,是Rapper自己的心情/經驗,比較隨機應變。


Graffiti畫家,有時也會因應牆身上一手的畫,畫出延續。


這種「表演」,比一般的更不按牌理出牌,較即興。


以舞台劇/音樂劇/Live Show的形式,因為是演員現場演繹,可以加強與觀眾的交流。


甚至,把觀眾變成表演的一部分。


可以邀請觀眾隨著節拍,一起躍動。


這樣可以令到觀眾更投入。


當然,實際操作/限制不少,所以以電影方式表現已經非常足夠。


(1):https://p-articles.com/heteroglossia/2011.html


PS:戲中,Hana(顏卓靈)不斷地被人認出,要求合照,而其實我都有試過認出名人/藝人,但是應該沒有像戲中一對打擾Hana與一大班朋友在吃宵夜的情侶那般唐突......(雖然也有要求其中之一與我合照)(Here For Details)


同場加映:講起黃修平導演以及顏卓靈,除了《狂舞派》外,我更想起了由他們在2013年所配的宮崎駿動畫《風起了》(風起了短評)


另外,《狂舞派 3》是我首次在Golden Scene 戲院看的電影,除了看戲,我還順道參觀了一下戲院


https://www.facebook.com/Twilight314Illusion/posts/257026906207842

https://www.facebook.com/Twilight314Illusion/posts/257027226207810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