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愛.佈景
✴✴「你覺得呢?我好想聽」,周導,你說的哦,那麼,我就說吧......希望你不要嫌我煩✴✴
✴✴既然導演不介意讀者論,那麼我便把解讀到的寫出✴✴
▶▶這些是我看完電影後的個人感覺/對劇情的推論,我不是電影系學生/製作團隊其中之一/專業人士,只是Nobody,所以有可能會是過份解讀的,敬請留意◀◀
✡如果真的不介意的話,就跟我來吧~~~~✡
其實,佈景的用色與形狀,其實可能也呼應著角色的心
這個部分,分為「顏色」、「形狀」、「地方」3個部分
顏色
家
你們有否發現,阿樂家中自己床的床單與阿嵐家的床單色系也是一樣,也是淺藍色的?[情侶床單,被我發現了吧(~ ̄³ ̄)~]
原本我不知道那張床才是阿樂的,直到他病發那一場,他母親的遺照很明顯地被拍出來,我才稍為清楚那是他母親的房間,那房間的床單則是為粉色系的,原來這是個故意的安排。
導演說他用冷暖色系來區分地點中所代表的意涵。例如在阿樂的家中,除了媽媽的房間外,全部都是冷色系,意思就是媽媽對於阿樂來說,無論是潛意識,或是劇情,她都是一個溫暖的存在,都是愛他的人。
暖色(橙/紅)
輔導時,社區中心的活動隔版(門),成為了輔導室的牆,那個活動隔版,是棕色,而在有淺景深下,背景由棕色化作淺橙色,甚至是橙紅色。(攝影篇會對拍攝的光線與手法有更詳細的解說)
阿嵐生日當天,在Dr.Simon拒絕了她上床的要求後,想當阿樂是代替品而在家門外Kiss了他一下時,門外牆身呈現的是橙色。
在模擬輔導中,撇除主角們的衣著,模擬輔導室的主要的色調都是—「黑」與「白」。
椅子(多為黑、白,少量深綠)、咕臣(淺色系)、牆身(白)、畫(大部分)、筆記本(黑、白)、電腦(白)
//在葉嵐把男主角帶去大學模擬輔導的場景,志樂首次換上接近全黑的衣服,精心整理的髮型,加上葉嵐一貫的素色衣服,不正是對應了和重合了黑山羊夢嗎?觀眾便是志樂完全不熟悉的他者,在冷眼觀看他們的結合;而志樂亦似乎可以做到將幻愛與真愛合一,葉嵐彷彿完成了一場成功的輔導。然而本人(葉嵐)在這時職業病又發作,在輔導中對病患者過份強加自己的思想乃輔導大忌,而作為全知者的馮老師適時的提醒與鼓勵,似乎又預示了他們好景不常,志樂只是勉強自己的做法並不可取,也預示了邁向崩壞的結局。//幻愛-解讀-2020上半年港產片的壓卷之作
對應了和重合了黑山羊夢的原因,他沒有詳述,我「嘗試」延伸?
在模擬輔導裡,阿嵐替阿樂解黑山羊夢時,講出的解讀為「墳場象徵永恆,婚禮在墳場發生,是阿樂對愛情的期望,可以終老。」
婚宴上,一般人的印象,新娘普遍地都會穿上白色婚紗、新郎穿上黑色/白色西裝,令到二人合襯(正如夢中的小孩般)。
葬禮上,來客一般都會穿黑/白以作悼念。
兩種顏色,正是婚宴與葬禮中必定會出現的元素。
所以,在那一場模擬輔導中,主色也用上黑白色以相對應—「將幻愛與真愛合一(夢的顏色與現實相符),葉嵐彷彿完成了一場成功的輔導」。
我發現,綜觀全套電影,背景總是出現密集的矩形(以下為例子):
阿樂的地板(如圖),地磚中有一個正方體(當然,可以說原本就有,不喜歡也沒辦法,難道拍時要把地板拆掉?如果後製擦掉的話,又要錢的……)
葉嵐在阿樂病發後那場,洗澡那一場,澡室的門又是矩形(當然,也可以說是本來就有,難道拍的時候不滿意就要拆掉那麼浪費人力、物力......)
當然,()內的可以是解,但.....如果用另一個角度去解呢?(✷‿✷)
背景總是出現密集的矩形的另一個解讀就是—顯示出心的複雜性。
因為這套戲的主題—「真」與「假」,向上延伸的話,是由「心理」(心)所帶出的。
背景的密集矩形,可能想帶出的,是心的複雜性。
密集矩形形成了不同的空間,不同光暗照到不同的角落,看到的事物部分不一 / 從不同空間望出去,看到的事物也有不同。(好比用防盜眼/直接開門看門外,已是不同。)
只是光/暗,已是影響看到的事物的形態,更何況是心?
人的心好比不同的空間,不是完全封閉,但可能那人只顯露出一部分(光的部分),不給看的,自然也好像陰影般,你看不到。
阿樂最初看到的,好比只在「一小格」中,看到阿嵐天使的一面(阿嵐在他面前顯露出光的一面),到後面看到阿嵐不想他看到的那些時,才看到她背後的一面。
阿嵐最初只看到阿樂是可以利用的對象,她只是在一個小「空間」望出去,但當再深入地了解後,才發現自己已經Drenched。
Dr.Fung只看到阿嵐對Client Drenched越軌,認為她是「不對」時,卻不知她的往事/與Dr.Simon的關係,因為葉嵐只開放出她需要被人知道的「空間」。
我們也不就如此?
我們可以在網上暢所欲言,但上班時,可能是默不作聲的存在。
我們可以在社交網站中可以選擇性地顯示自己的一面,可以不需告訴別人自己每一天的日常
我在電影院哭到似瘋婦,他人只會害怕,因為他人只看到我表面的,但卻不知我因往事所以如此。
我不去電影院看電影,喜歡待在家,某一個朋友就認為我說借口,唔識貨,卻不知,我的情緒波動大到,只有在自己家才可以安心發泄。(之前講過我的情緒波動,令到旁邊女生說我是「發瘋」)
她覺得到戲院是「享受」。
我覺得最「享受」的空間,是家;她覺得最「享受」的地方,是在戲院。
「一格格」也有隔膜之意,不論是自製的,還是相互誤解的。
可能我跟朋友都只用著自己的那一小格去望對方吧。
這就是我所講的,密集的矩形背景,可能是帶出「心」的複雜性。
因為人把心分成不同的空間、光暗、大小,裝下不同的事情,也能決定給何人看到甚麼面貌的自己。
這個點,是我看過《遊戲王—怪獸之決鬥》中,主角進入自己身體另一個靈魂的內心世界中,看到不同的房間/空間想出來的。
以下兩個鏡頭,就是從佈景的顏色與形狀,顯現出演員心理變化的例證:
➡阿嵐看見Uncle Wong崩潰後趕走阿樂醒來的翌日,往垃圾房倒垃圾後,看到阿樂問他為何不離去,阿樂答「我不介意」。
阿樂答問題前後,鏡頭拍到他所於一個背景為橙色(暖色)的長方形(空間)之中,代表著這個對於阿嵐來說,是彼此心中溫暖的存在。
嵐在與他對話的前後,鏡頭下的葉嵐,像困於一個蒼白的長方形(空間)中,那個蒼白,配合之前的劇情就是現在她的心像:蒼白無血色,因為這是崩潰過後。
鏡頭再一轉,已是阿嵐撲過去Kiss阿樂了。
她從那個蒼白的空間走到阿樂所處的溫暖空間,好比阿樂開放溫暖的空間(心),讓處於夾硬被揭開千瘡百孔/蒼白的阿嵐所見,讓處於崩潰狀況的她從荒涼的空間(心),撲向阿樂那溫暖的存在。
以上就是,從佈景的形狀(演員都處於一個矩形的「空間」中)與顏色(背景是溫暖的橙色 / 荒涼的蒼白[根據前文後理推斷]),體現出角色的心理狀況。
你們有否留意,他們總是行隧道?
因為人少、角度靚、打燈可以慳水慳力?
這些解答當然可以,不過,不浪漫(ᗒᗩᗕ)
以下為導演的解答:
//「人與環境的關係,希望在電影中也能表現,隧道是公共地方,但又比較局促和幽閉的空間,有時真的可以是沒有人,那個地方是屬於主角的,跟電影「禁戀」(躲於隧道裡的愛情)主題互相呼應。而隧道上面有輕鐵,感覺就像地下情般」//導演在Zuprazine(場景篇)訪問中所說的。
而觀眾的我,「禁戀」這個主題外,我還聯想到另一層意思—心。
我自己認為,隧道代表的是他們的「心」。
電影中的隧道,不是一般的隧道,而是有小支柱的隧道,就像人的心有不同的空間
電影中的隧道內的景出現了三次:
➡第一次是欣欣親吻阿樂,她在支柱之間走到阿樂面前然後kiss阿樂,代表欣欣走進入阿樂的心中,而阿樂當時在幻覺中。
➡而在模擬輔導後,阿樂著到成個「劉俊謙」咁,他在阿嵐向前走時,主動穿過小支柱拖向她,然後說「你是葉嵐,你是真的」,代表他在現實中找到了戀愛對象,而且主動走向「現實」的戀愛對象。
鏡頭是在支柱後影過去,給我一種這樣的感覺
首兩次的隧道劇情,成了對比/影像,成了一對。
因為之前出現過,這樣再出現,屬真?屬假?
即使阿嵐的衣著打扮跟欣欣不相似,觀眾也會有以下觀感:這個阿樂是真的嗎?這個是葉嵐還是欣欣?
而且,因為有小支柱的隧道較符合相對性/鏡頭務求要令到觀眾也置身於幻覺中(因為有來往的隧道用任何一邊影也會影出相同的效果)
有小支柱的隧道,其實很像人的心,又不是完全封閉,看到有光,進可攻退可守。隧道外圍只會望到隧道口,但是你要走進去才能夠窺探裡面的真實狀況。
人與人的相處也是如此,平常與人相處只會看到外圍,如果想窺探人的內心,要走進去才能得見籚山真面目。
隧道不同於天橋/馬路,是完全清晰可見,所以隧道中轉角位才有鏡去給使用者看一看是否有人出現。
而導演覺得最理想的場景,是山景南站。
//導演於中提過,山景輕鐵站這個場景,是他的最愛,因為這個Location是完全代表到幻愛,是一個藏於村中的輕鐵站,像處於山洞中,連同輕鐵也在地底(呼應地下情),斜長的車軌後才可到達那車站。
不用打燈都能有若隱若現的光(即是:節省成本(~ ̄³ ̄)~),表達到儘管是地下情但仍很美麗,在山洞中仍有一輛會發光的車經過,但是房署唔批,他日思夜想,仍然耿耿於懷。//導演於Zuprazine(場景篇)訪問中提到
而車站附近就有枝柱,也能呼應「心」這個意思。
而且那個空間,確實行人較少(我曾經在搭車回家時看過有人在打羽毛球ಠ ͜ʖ ಠ),因為位置於商場出口,而且路線只有一條(往兆康的505),除非剛好在出口位置的超市購物完並且要往兆康方向,否則村內人應該寧願走到村出面路線較多的鳴琴站搭
山景南與山景北站只有向兆康方向的列車,往三聖的列車只經石排與鳴琴,像馬場的列車般,是為單向,而鳴琴站也有列車(615/615P)駛往兆康,除了山景南與山景北站外,站數相同
中環站通往大會堂的那條行人隧道。一個銀幣也有兩面,更何況是人的心?那條隧道不但兩邊有古典式圓筒形支柱,還有小樓梯(支路)前往大會堂,可更加突顯到心的主題。
人有不同情緒,因而影響他會有不同的行為,以及動機。假如把人的心比喻為隧道,裡面一定有著不同的空間去放感情,支柱與支柱之間形成出空間而不是密封,好比人的回憶、思緒、行為會相互影響。所以我認為至少多一層的支柱以暗喻心理的複雜性。
而小樓梯(支路),更加可以有另一個意境—到底在心情出現矛盾時,是否應該從隧道(他人的心)離開,還是堅持留下?(太多寫法,不能盡錄)有小支路的隧道可能更接近主題。
當然,實際操作上當然有困難(如很難借到場地[需要申請]、這條隧道很容易被認出在中環、甚至是因為沙田跟屯門一樣有IVE,所以後期不用那麼麻煩等等),所以就取材了沙田的隧道。
另一個則是三聖輕鐵總站,這個是我看完青山散步的三聖站靚相之後的啟發。(Dennis,謝謝你~~~~)
三聖總站比良景站(良景站是穿過商場的,都有少許這個效果)/屯門碼頭站幽靜,因為三聖總站只有一路線的列車(505)駛經,人相對地疏落。
而且全個車站也是有蓋/枝柱的,枝柱的數量不被中環站通往大會堂的那條行人隧道少,而且會有備用月台以及更大的拍攝空間,也做到心的複雜性。
而會有那麼大的空間以及備用月台,是因為輕鐵路綫南面原定與青山公路一樣,以掃管笏或者荃灣為總站;因此三聖站設計為規模與屯門碼頭站或市中心站相約之大型總站/轉車站,成為屯門區的交通樞紐之一,預留空間用作日後興建支綫至掃管笏一帶之用;計劃沿青山公路伸延至愛琴海岸面向黃金海岸的空地作為總站。但原定延至荃灣及市區方案已由九廣西鐵(即今天的西鐵綫)取代,九鐵已於2007年明確放棄計劃;預留土地會用來擴闊青山公路及興建單車徑。(維基百科)
不過有機會因為樓底太高,燈光較難控制 / 問不到輕鐵借景,所以這個景拍出來也有一定的難度。
他們在時間/成本都不足的情況下,都拍到這樣高水平的作品,已經是近年來電影比較少有的用心,所以沙田的隧道也足夠!
除了隧道這個那麼明顯的地方外,其實都還有其他場景,我認為可能是有另一層意思的。
大學學系走廊(玻璃天橋)
那個鏡頭最先出現著Dr.Simon在走廊用著手機,3-4個人經過。
之後葉嵐從一邊門中走入,Dr.Simon見到她就想與她約時間「啪啪啪」,葉嵐回絕。
Dr.Simon死心不息地追問拒絕理由,葉嵐只對他表明不想再繼續這種關係。
之後,因為有一個路人走過,他們因為不欲他人得知此事,所以暫停了對話。
待路人走過後,Dr.Simon就打開另一邊門,說為免尷尬,改找他人接手原本他給她負責的research project後離開,留下錯愕的葉嵐。
在我反覆看的時候,覺得很奇怪,為何要安排他們對話中間,有人走過?
撇除拍攝時的實際因素(需要有前景,免得畫面太單調),可能想表達他們那種關係是不可告人這個意思。
而且,可能還代表著,Dr.Simon在葉嵐心中,其實只是過客。
因為葉嵐講完「我不想再繼續這種關係」後,鏡頭完整地拍著走廊外的那個人開門,然後迅速地經過走廊,最後的鏡頭是拍著另一邊的門關上時震動。
那個路人,可以意會著是Dr.Simon。
Dr.Simon對於葉嵐,就像那個路人般,曾經走進她生命中,但是,又迅速地,離開了。
而這幕的拍攝的時間為晚上,很明顯地就是「唔見得光」(他們「啪啪啪」時,也是在黑暗中進行的,以此作合理推斷),所以他們會於夜幕低垂時講攤牌,合乎他們偷偷摸摸的關係設定。
為何我會一併留意拍攝時間?因為葉嵐在最後見委員會後想通了,急步離開,去圖書館那一刻,她是推開門,經過那大學學系走廊。
這個鏡頭,是拍著她推開第一度門經過走廊,再推開第二度門離開。
除了「需要有前景,免得畫面太單調」、「因為上一場是日間,難道等夜晚嗎?」這些技術原因外,日間的意思就是她因為想通了,所以豁然開朗,而日間則是有「光明正大」之意。
而這次她的推門,是為下定決心,掃除障礙,主動打開自己人生大門。
一個是於夜幕低垂時的終止偷情
一個是日光日白時下定決心走出去
也是一個對比。
幻愛情人橋(屯門碼頭海濱長廊)
幻愛情人橋原本會於電影中,出現兩次:
1.在模擬輔導前,阿嵐叭在家中的床上看阿樂寫給她的與欣欣之戀愛經歷。阿樂與欣欣在晚間情人橋上談情,期間阿樂問欣欣會否介意不完美的自己,欣欣甜笑回不論他真實的模樣是如何,她都會接受他的全部。
2.在模擬輔導後,阿樂與阿嵐於黃昏前在情人橋上聊天,最後拍到的是華燈初上。
但是(2)在正式上映時被導演Cut了,只在Youtube/DVD中放出。
導演在訪問中提到,那場戲(2)拍得不夠好,是為節奏問題,Cut掉亦都是整體考慮(角色發展和心靈),而不是因為畫面美麗就放在電影裡。
(2)那場戲其實是在講阿樂在接受第四次輔導(模擬輔導)後的情況,講述他在想愛和不愛中的掙扎,也交代多了葉嵐的背景,都是好的。但他覺得如果要強調第四次輔導(模擬輔導)對他的改善,直接去到隧道那一場他伸手捉住阿嵐的手就已經好好,因為這是一個好大的改變。(同一個場景[隧道],之前那場戲是欣欣主動親他一口而導致愛情的產生,然後這次是在同一個隧道,阿樂由被動變主動捉住他的手),所以Cut掉。
而且,他覺得阿樂在想愛和不愛中的掙扎糾纏得太久了。第四次輔導(模擬輔導)中,阿樂的對白中有提到他喜歡了一個女孩,其實到了那時候,阿樂心理上已經很明顯下了決定了,並且有勇氣去示愛、去承認。
我跟周導演有著意見分歧(既然你之前講過不介意讀者論,那麼我講出我的愚見。)(個人意見)
我認為如果是節奏的話,應該要再慢一點,因為那麼多年來,阿樂只有自己與母愛,從來都沒有過任何異性的話,他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應該要比現在版本的電影更猶豫。
因為我與解離症前男朋友(4000字)那時的糾纏,是被這電影慢更多、左遙右擺以及痛苦更多。
因為我自己的抑鬱症+4000字那種既不能被別人發現他的解離症,令到我們承受的痛苦時間比這部電影時間長幾倍
可能是因為個人經歷,影響了我,不好意思。
而更有影評認為《幻愛》長達兩個小時,而兩位主角的性格亦早已夠鮮明,後半段在甜蜜的篇幅上若能略作刪減,節奏定會更明快,而結局的高潮位,效果也會更強烈,如今部份情節好像因為不想浪費了材料,放諸在正片當中,反削弱了末段的戲味。
我不認同。
因為「愛有幾深,痛有幾深」,後半段在甜蜜的篇幅我還嫌不夠,應該多拍他們戀愛的溫馨片段,這樣當阿樂病發時,兩人就會是由更幸福的天堂打到更深淵的地獄,以帶給觀眾更痛的體會。
所以,2這個便屬於那個我認為是甜蜜的篇幅,應該把這個放於正片中。
之於需要Cut的鏡頭,例如是阿嵐在家吃杯麵,因為與主題不大關係。
墳場
這兩個夢境的情節,都是於墳場發生的,但是夢中的群眾穿著的卻是參加婚禮的服裝,婚禮於墳場發生,初時觀賞時,會令我想起了1994年英國愛情喜劇電影的名字—《四個婚禮一個葬禮》。(雖然跟這套電影毫無關係XP)
//墳場可以象徵你媽媽,你覺得沒人比她更加愛你,你不捨得她;但墳場亦可以象徵永恆,婚禮在墳場發生,是你對愛情的期望,可以終老。//第4次輔導(模擬輔導)中,阿樂與葉嵐一起討論這個夢的對話。
聽到「婚禮在墳場發生」這句,令我忽然間想起一個少少的Idea/Suggestion—如果第二個夢的場景加入教堂會否更貼題/令到意思更明顯?
不過,有機會會是因為Budget問題/找不到合適場地/其實不是想意思太「畫公仔畫出腸」所以作罷。(沒關係的,電影上映的版本已經很好了!)
另一個Suggestion是—第一個夢的小女孩追趕黑羊的森林,如果選擇一遍長滿高於黑羊的草地可能效果更佳,因為這樣可以更突顯出黑羊(阿樂)在恐荒逃跑時對方向的迷失。(長草堆遮蓋了黑羊的視線,令牠無法得知何處是為安全)(當然,基於資源與成本的問題,電視上映的版本已經夠好了。)
https://www.facebook.com/Twilight314Illusion/posts/649493636961165/
https://www.facebook.com/Twilight314Illusion/posts/65003965357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