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愛.演技 (Part 2) (導演)
這個部分,再細分了「演員」(挑戰1:崩潰戲份的挑戰 / 挑戰2:放下自我,感受角色)、「導演」、「對手」以及「對白」(聲音)四個部分。
導演
這個部分,「適當」二字為重點。
為何?希望我的「嘗試」解說,你們能「嘗試」理解。
電影以及電視劇會有導演去引導演員如何演繹角色,配音行業也有-------導配。
導配的責任跟導演相若,也負責為片中角色的聲音選角,以及在適當時,引導配音員演繹角色。
兩者可以謂相類似。
//周導演曾經在訪問中講過,知道有部分精神病者明顯有病徵,以及服藥後有副作用,如眼睛無神,疲累。「同時也有很多人,你不會覺得他們有病,可以和別人自然相處。我就是揀選這一種去描寫,帶出精神病人和大家都一樣。」
這也正是周冠威揀選劉俊謙的原因,因為他當角色是一個普通人,而不是視為一個患者來演繹。揀選蔡思韵,則是因為她在《短暫的婚姻》的演出,令人眼前一亮,再加上氣質清新帶書卷氣,試鏡時演出自然具說服力。//(1)
一個好的導演/導配,必須清楚知道他需要的是何種演員/配音員,清楚得猶如知道那角色每天內衣褲的顏色那般清晰XD
他需要的,是一個當角色是一個普通人生活般的人去做電影的男主角,阿謙剛好也是這樣的想法。他們之間的同步非常重要,因為會影響導演用何種方法去引導演員。
思韵正是另一個例子。
相信大家都會記得《幻愛》中這個場面:
在男女主角在家門前Kiss Goodbye時,Uncle Wong突然出現,打破了他們幸福的水晶球。Uncle Wong的出現,令到女主角回憶起不堪回首的過去,從而心理崩潰。
上文提到,團隊探用一鏡到底的方法。一樣的戲份,用同一個崩潰情緒的高度、聲線,甚至是同一樣的表情以及動作。
這樣對於演員的心理與生理上的挑戰,上文已作解說,這次的重點,想放在導演上。
當思韵狀態開始不能繼續拍攝時,導演跟她說了一些之前資料搜集中當事人的親身經歷,一些會令人聽到都承受不了的事實,令到她的情緒能夠一直保持一樣的高度,完成拍攝。
大家聽起來應該會覺得很虐待,對吧?
做不到就算了吧,為何要這樣折騰演員?明天拍也可以吧?為何不給予演員休息?
以上,應該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我卻很佩服這位導演。
因為他知道演員快不能支撐,選用了適當的片段,令到演員可以順利拍攝完成,不會令到拍攝延期,成本增加。
他也能準確地評估演員的承受能力,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資源,讓演員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因為這樣的戲份,如果休息一天才繼續拍攝,不單止成本增加,演員的各方面也有機會達不回那一天的水平,那一場可能會事倍功半。
正如我在上配音班時,有一次用聲音的演繹一個懷疑丈夫出軌的妻子一樣,第二次的表現已不如試音,所以我才得知難度非常高。
而導演也懂得講出「適當」的事情片段以維持演員情緒。
重點在於:「適當」二字。
在上配音班時,導師曾經講過他如何在最時間內,引導一些在選角中被選中的素人準確地演繹出最理想效果。
因為在某一個場景,導師需要一個老婦素人的哭聲。但是老婦人沒有演戲的經驗,又怎能突然把哭聲變出?
於是,導師跟她講解的不是戲中孫子走失的劇情,而是叫她回想家中孫兒是如何的頑皮以及講過令她最傷心的說話。
最後順利地完成收哭聲的工作。
又有一次,他要找一些會圍頭話的人為電影配上對白。但是,怎樣也找不到會圍頭話的配音員時,他心生一計,找來了圍村人。他們也自知自己不懂配音時,配音導師著他們進錄音室後,用圍頭話講出導師所講的語句便可。
因為那一場只是過場的戲份,礙於成本問題,其實這樣都可以交貨。
最後又順利完成工作。
最後,有同學問道如何收小孩的對白?
導師說,5-6歲的小孩對配音沒有基本概念,所以最佳的方法跟上面一樣,叫小孩玩模仿遊戲。還跟我們說,他留意到小朋友的模仿能力比大人還要高,所以叫他們模仿自己的演繹,會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導師對老婦、圍頭人以及小孩的方法,不盡相同。
他懂得代入他人的高度,得知對方的難處後,提供一個他們能力範圍內的解決方法,同時也把各方面達至最平衡,這是為「適當」。
正如你總不能叫一個沒有配音經驗的老婦Copy導師的哭聲,因為這個做法不能讓老婦由心而發地哭泣,搞不好還要在錄音室耗個半天,阻礙製作進度,成本增加但是效能一樣。
或是叫人在郊野公園午餐,卻不知在盛夏中在戶外工作的人士辛苦了半天,其實只想在午飯時間在充滿冷氣的食肆休息片刻一樣。
周導演首先堅持選擇了啱Channel的演員(他曾說過有投資者要求換上比較知名的演員),兩個有熱誠,願意相信他,與他有共同目標的演員。(若果《幻愛》由明星擔綱,他們未必肯花時間陪導演排戲。可是劉俊謙和蔡思韵都是謙卑且摰誠的新人,都願意花心機與導演反覆綵排,克服各自的弱點。劉俊謙的弱點是他屬完美主義者,總覺得自己的演出未夠好[這個於Making of已有端倪];蔡思韵的弱點是她長居台灣而有國語口音,廣東話咬字不準。)(蕭雲出席影後座談後的記錄)
而周導演就是在得知思韵已經在差不多到達極限時,得知她應該想盡力完成拍攝,代入她的角度,選取一些能夠激發她潛能的事情,讓她繼續拍攝。
同時,思韵明白導演所言,收到然後消化,最後維持到情緒。
這樣還可以令到拍攝不受阻礙,拍攝成本不會增加,在短時間內作出對整個劇組最「適當」的風險處理,以在當時以最低的成本,變出最大的成果。
他們之間需要有充分的理解以及配合,達至心意合一。
不只我這個無名小卒認為他們的互相理解度高,就連台灣演員 練健輝 Lian Kien Hui 也這樣說:
//從整部電影的觀看結果,編導與演員之間的關係,以至信任程度,均是非常緊密的。故事好看是一回事,演員和導演對於劇本和角色功課做得很足,讓人意料之外的劇情發展與演出都是很好的證明。比如劉俊謙這個演員便讓人相當驚喜,他的表演層層堆疊,很多戲甚至是保持在無我的狀態的,但又不是放空。透過一些特寫鏡頭和情境營造,攝影機捕抓到更多這個角色乃至於這個演員的一些很棒的特質。重點是,這些狀態/情緒,和劇情是吻合的,而且具有危險性。這種危險性讓觀者不安,果然常常一觸即發,與精神病患的處境一樣令人痛心。//(2)
而電影得到讚賞,除了靠演員本身的努力、導演與演員的通力合作外,另一個重要的原素為--對手。
2:https://www.facebook.com/lian.director/posts/384316902948718
https://www.facebook.com/105384814705386/posts/19431704581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