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愛.演技 (Part 1) (演員) 挑戰2:放下自我,感受角色
挑戰2------放下自我,感受角色
演員(尤其是香港)的形象最為重要,能夠放下形象「豁出去」,實在困難,因為演員的演技會因外在因素(觀眾/製作單位的期望)與內在因素(演繹方法)相互影響。
如果演員本身被他人定型,多變性降低,形不似神不似。
但是阿謙與思韵則未被定型,所以可以先在「形」上相似,再由「神」(放下自己,感受角色)上相似。
先講外在因素(觀眾/製作單位的期望)與內在因素(演繹方法)影響他們多變性部分。
我留意到,在影視GP中有2-3個Post是講到阿謙同思韵在某個角度會跟某些藝人相似。
阿謙:
在大家的Post中,有人SD出了片段,有些角度,驟眼間,似哥哥,又有網友說,他像黃宗澤、陳坤、梁朝偉、馬國明、黃曉明、梁漢文,甚至是外籍演員(我呢,對外籍演員無咩研究,不好意思XDDDD)
思韵:
網友說她有某些角度,像吳倩蓮、周迅、仲間由紀惠、湯唯、年輕的鞏俐等等。
在月巴氏 的Youtube短片中,更加講了阿謙在戲中有某些角度似鄺俊宇、甘小文、陳豪(1)
我個人認為思韵在床上戲那部分,講「你鍚我吖」那一句時,似張柏芝;在社區中心見到阿樂家的地址的她,像黑絲江美儀 AwA
我都有試過被人說似的--------說的是聲線。
因為我氣量大(你們看我的文章應該略知一二,哈哈~~~~~~)、聲線尖;再加上其實我本性的性格頗為極端(上一刻笑而下一刻可以立即有眼淚),所以導師都偏向找我做一些大癲大肺/個性獨特的角色(好像我以下的演繹一樣:
而我也確信自己適合聲演這些角色的。
所以,當導師把女主角/相對地特色較少的分配給我時,我就會自動認為我不能好好發揮,所以這類角色我經常都面臨滑鐵盧 QAQ。而我也覺得自己不能用聲線好好演活性格平平的角色,而導致我偏好一些我能夠控制到的角色,因為有成功感。
演員如是。
鄭子誠,應該大家都有印象吧?
自從他在97年被邀請加入《真情》劇組飾演反派角色李子浩,結果角色一炮而紅,於往後劇集不時飾演反派,形象深入民心。所以之後大部分的監製都起用他為奸角。(維基百科)
即使他在劇中飾演正派角色,觀眾也會認為他所飾演的角色最後還是會變成反派。
另一個例子是大台御用有錢人------黃子雄。
講其名你未必即時知道他是何人,但是講完他所演繹的角色,你可能有印象。
//在大台前後13年的他,代表作有《同事三分親》中Vincent(細言生)(劇中為富二代,集團繼承人以及CEO)、《畢打自己人》中的Ben少(富二代、集團副主席)、《天天天晴》中的出軌整容診所集團老闆、《愛回家》中風流、有品味、遊戲人間的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查生、《乘勝狙擊》的有錢壞人三舊石,多演有錢仔或專業人士,簡直是御用上等人,他接受訪問時說:「有錢仔?唔敢當,我會講自己嚟自一個中上家庭,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嚟形容啦,應該冇錯,呢句中文我學咗好耐,哈哈。」//(2)
(OT:或是,我和殭屍有個約會III之永恆國度的麥家琪的男友Mars)
再看一下他的背景,就會明白他為何總是做中產以上的角色。
他出身於中產家庭,母親從事英文圖書批發,擁有八分之一挪威和八分之一蘇格蘭血統,早年分別在香港島跑馬地樂景台與藍塘道生活,及後留學英國Taunton,大學畢業於倫敦國王學院,主修食物科學及管理。
他本身已是中產以上的人,而且,閒錢可以買一架法拉利。
//黃子雄想演技有突破,就是嘗試一些草根角色,可惜,無綫編劇不肯,他說:「有次我同一個編審傾偈,我同佢講下次俾個做一個草根角色啦,編審話唔得,因為嗰劇入面呢,有另外一個老闆角色,佢話俾我做草根,就算幾努力去演,觀眾睇落去,你點都唔係咁草根喎,跟住班觀眾就會睇埋個老闆角色,咦!呢個應該係黃子雄做喎,咁就會一次過殺死兩個演員,我都明白,我嘅戲路係狹窄咗啲。」就算他想飾演一些窮人,編審都不作考慮。//(2)
因為當他在劇中做窮人,觀眾自然會拿他之前的角色作對比,或是把同劇做有錢的那個與他之前的角色一比,就會發現角色錯配,同時間「Kill Them」。
出身中產讓他的舉手投足間不自覺/自然地地流露公子哥兒般的貴氣(至少不會是街市豬肉佬/魚佬)。
就算他所飾演的是小販,可能你會見到他所做的會是一個家道中落所以被迫做豬肉佬搵食的貴公子。
好像《王子變青蛙》中,縱然王子般的男主角失憶,穿上土氣衣服,但是學識淵博、品味一流,懂紅酒/射飛標,講話總是帶著指點他人的壓迫感,連女主角也感覺到他不是普通人/鄉下佬。
以上,就是我想說的--------演員本身被定了型。
但是,阿謙同思韵未被定型。
演員跟配音員一樣,都是很被動的。大多數的電影製作(配音工作)中,都是電影製作方(導配)尋找適合的演員(配音員)。
我因為做過一些需要氣量以及極端情緒的角色,導師以至其他學員都一致好評,所以大家一見到片段中人物是這類角色時,很自然地都會把目光落在我身上;
鄭子誠因為被觀眾稱為「完美奸人」,所以大多數的監製都只找他做奸角,而正派則因為「做極都唔似」,自然地不想起用他為正派。
黃子雄因為出身中產,動作、神情一早已跟「中產/有錢人」這些字眼混為一體,所以他在全部劇集中做來做去都是「有錢人」,分別只是為好的/壞的有錢人。
也有部分為外在因素(製作方需要觀眾的收視率,觀眾偏好鄭子誠為奸角、黃子雄是有錢人,為了不得失觀眾以至廣告商,只好不斷地安排他們做相似類型的角色),這樣局限了演員自己本身的發揮(無論鄭子誠的角色是如何的正面,最後也被觀眾理解為反派;不論黃子雄的角色是如何的草根,最後也被觀眾理解為之前的背景是富有),有機會影響到演員習慣了某種演繹方法,不太能把「我」放下,然後去演繹不同的角色。
外在因素而影響到演員本身局限了自己的演繹方法這點,普遍來說是互相影響的(頭盔:我不是他們,所以只能夠講出是之間有影響的,不過多與少的比例,我不知道,不好意思~)。
阿謙與思韵能夠演繹到型似而神又似,也有這兩個因素的影響。
阿謙的演藝生涯應該由15年開始的(根據維基),可以說他在2019-20年才嶄露頭角。
阿謙之前在電視劇、舞台劇所飾演過的角色不多-----救護員、演員、老師等等(相比起其他影視圈中的資深演員)。
最近(本文寫於2020年9月)令他提高知名度的,不是《幻愛》,而是《二月廿九》中不修篇幅的神聖幾何學會會長。
你們看出了嗎?
雖然他所飾演的角色不多,但是他可以是穿起制服的救護員、戲中飾演回自己身份演員、學校老師,以及滿面鬚根的會長。
他所飾演的角色或許不是令人太深刻,但是這樣他才有機會飾演不同類型的角色。
也因為他所飾演的角色多元化,所以在觀眾(監製)心中,角色未被定型。
正正因為他的角色尚未定型,所以更能放下個人形象,不需要維持自己在電視劇/舞台劇中的某種形象,而自我局限了演繹方法(鄭子誠有機之會是因為做極都係壞人,有機會下意識地用了演壞人的演法去做正派,結果GG了~~~~~)。
因此,他可以是《教束》中的盧Sir,又可以是會長。
這是,月巴氏在片段所講的,演員的多變性。(1)
因為他們的「多變性」高,所以他們就放膽先在「形」上下功夫。
阿謙的外型俊朗,甚至很介意他人認為他靚仔,但是他能夠放下自己的形象(「我」),這個對於演繹與自己不同的人生來說,是很具挑戰性的事。
一個小生要在演藝圈生存,坦白說,樣子是先決條件。而且,在這個圈中打滾,形象真的很重要(尤其是生態那麼嚴峻的香港)。
一個英俊小生要放下身段,扮演一個情愛妄想症患者,其實並不容易。
但是,如月巴氏所言,他真的能夠把他的樣子掰開。(1)
月巴氏:「你不會覺得他在演一個思覺失調的靚仔
他真的很投入飾演一個思覺失調的患者
(PS:但患者得來也真的很靚仔,激氣在這裡XDDDDDDD)」
利用演技、化妝,他的面貌很不同。
導演曾經在訪問中提過,因為阿謙在試鏡時只是做了一個普通人,所以挑選了他。但由於他的樣貌實在太出眾,所以已經在造型上,盡量「控制」他。
戲服上要求他穿加大碼(所以床上戲份露肉場面我有點意外,為何會那麼壯[流口水中~~~])(思韵不要介意XP)、頭髮比較凌亂、妝刻意加入眼袋、鬚根。
導演在幻愛小說後記(電影創作對談)中提到,第一天拍攝的戲份為阿樂第一次病發後半年,重回服務處。導演感覺到阿謙很疲累,然後問他是否睡眠不足/生病。
阿謙卻精神地回道,他只是想保持戲中的狀態,所以用手搓了眼睛,令到自己的眼中佈滿紅筋。
而難得的是,一個外型是英俊小生的阿謙,願意因劇情需要,配合角色,他甚至被導演要求的做得更多。
因為同樣地,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連首要的「形」似都做不到。
就好像在新版射鵰英雄傳,新版的傻姑,實在太漂亮。美艷程度甚至直逼女主角黃蓉黃一桐。
小說中對她的描述不多,但是,一個獨居於疏廢客棧、因父親之死而瘋瘋癲癲、在牛家村沒有人注意的女人,總不會懂得自己畫很深眼線(擺明是人工加上的,不是天然的)以及美白吧?
即使是那個亂髮,很明顯是他美指精心設計的髮型。
因為真正頂著亂髮的人不會梳辮子的,髮型應該近乎乞丐。
演員臉上有很整齊、貓鬚形的污跡。她比較像「扮」一個蓬頭垢面的美女?XDDDD
而1983版的傻姑,儘管她沒有頂著一頭亂髮,但至少眼線不明顯,也不是落很多粉,甚至只得基本妝容,更不會把飾演黃蓉的翁美玲被比下去
重點是:本身傻姑既然不是主角,只是過鏡的話,那麼應該只找一些樣貌中等的女演員飾演。
而新版選錯人飾演是為其一,但是該女演員未有放下身段把自己做到真正的蓬頭垢面是為其二。
儘管新版傻姑的演員可能已經盡量演繹角色,但就是因為她/團隊在外型上沒有想過角色身處的場景、成長背景等等,令到她的角色,不論形神都不似,演員更難從造型上放下「我(一個美女演員)」感受角色。
至少阿謙願意根據角色要求,把自己的形象拋開,在戲中從外型上改變自己,把自己抽出,用阿樂的角度、思維去看待事情(接受很油的頭髮、大眼袋,甚至知道角色應該是睡眠不足,即使自己是有足夠精神的,仍然令自己眼中充滿紅筋。)
而他之前演繹角色不多但是多變,令到他心中包袱不大,更能夠放下「我」去演繹角色。
思韵也一樣。
金成說了,她的五官不是漂亮,她也是一個跟很多人相似的人。(1)
在側、左、笑與不笑,在Close Up的時候會看到她的氣質。
她的角色也不是容易處理,因為葉嵐是一個為了向上爬,會利用身體以及不擇手段,而好做這個角色是不容易有說服力。
思韵所做的角色如何有說服力這個部分,交由比我還專業的來講,他比我所寫的更具說服力~~~~
(大家,畀我懶下啦,我寫咗咁長,既然有人已經寫咗,仲要有說服力過我,我不獻醜了)
(簡單來講,其實係我懶,唔想做XD)
//蔡思韵其實非常年輕,即便《幻愛》裡的年紀設定是與她年紀相符的碩士生,但角色一些過往的經歷,都得用高標準的超齡演出來檢視。有好幾場戲都相當精彩,其中在幾段諮商的戲,可以看到很多表演細節,一些簡單的眼神與肢體動作,呈現了許多角色的矛盾和不安。
《幻愛》裡的葉嵐這個角色其實很蛇蠍美女的設定,出眾的外表總有辦法引起男性的興趣,無助和假裝可以讓男性不小心就撲了過去,最終則是被她無情地拋棄。這個角色在正與邪之間遊走,更不用說在虛虛實實之間的劇情轉換,如何讓觀眾對這種刻板的角色湧起憐憫之心是非常困難的。在整部電影的架構中,觀眾對這個角色的解讀,比起男主角而言是相對困難。劇情大部分都會嘗試演繹男主角的狀態,不論是身體或是心理甚至是幻想的。但很多時候我們必須仰賴表演來得知女主角的個性,以及為何從最初的冷漠,到慢慢解開過往傷疤。演不好觀眾反而會更討厭這個角色,畢竟這個世界太欠缺同理心了(你說是吧)(本人回:對,我深深的感受到)。但我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會認同她的,尤其後半段審問的戲更讓人驚艷,鏡頭也精準地捕抓到演員的詮釋,可以說是2020華語電影裡最精彩的一幕!//(3)練健輝 Lian Kien Hui
台灣影評人聞天祥也在2020金馬影展中寫下對思韵的讚賞:
//蔡思韵一人分飾兩角,對她而言,尋找跟角色之間的連結,反而是進入的最佳方式,除了眼神,她也用聲調的直接或溫柔,來讓觀眾區隔。
《幻愛》一人分飾二角,兩者外型一樣,但個性出身截然不同,直有千面女郎(港譯:玻璃面具)的架勢。//(《玻璃面具》就是我一直提著的有關戲劇的那一套少女動畫,所以都在此強烈推薦大家去看。)(4)
而她跟阿謙一樣,在各方面所做過的角色不多,但是不會是同一種------充滿理想的中學教師、富家千金、思想簡單的自閉兒等等。
//蔡思韵因為聽說北藝是學表演的好環境,中學畢業後便來臺北藝術大學讀戲劇系,她去年在《返校》扮演白色恐怖時期偷偷在學校舉辦讀書會的殷老師,甚至更早的《盜命師》,演技口條都讓人信服,壓根兒沒想到她是香港人。//(4)
台灣影評人聞天祥2020金馬影展中如是說,也覺得她所做過的角色多元化,但是演技口條都讓人信服,讓人差點看不出來,這為同一個演員。
也跟阿謙一樣,在演藝界只是初出矛籚。
她本身在演藝界的形象是鄰家女孩,要飾演一個功利的女孩,本來很難有說服力。
就因為她所做過的角色不多但是多元化,所以觀眾(監製)也沒有把她定型,她也容易放下「我」去演繹。
所以一看她演繹葉嵐時,講說話時尾音很掘、眼角不是對其他人彎彎的,聽到阿樂講到他自己有情愛妄想,第一時間是功利地笑,就看到她能夠放下自己去演繹角色。
以上,是為「形」似。
當演員放膽在「形」上似時,要做到「神」似(放下自我,投入角色),事半功倍。
「只要擁有所做角色的身心(包括外形、身份、性格),無論你要做甚麼戲份,都會表現到角色的神緒。」----------女主角的戲劇老師月影千草《玻璃面具》
先在外形上下功夫,最先目的不是說服觀眾,是要說服自己放下平時的演員(我)身份,是要演繹的那個人。
先讓自己相信,才可以增強對觀眾的說服力。
要放下「我」這個Subject,對於任何人都比較難、就連演員都未必能夠做到。(你睇劉華就會略知一二......)
對於從事過編劇朋友Z,都有這個困難。
**再三提醒,以下是我對於角色的個人理解,不是專家,是為愚見,如大家有著不同理解,請指教。**
我和Z討論劇情時,提到了阿樂崩潰那一場,Z說他撞牆撞得太突然,因為之前毫無預兆他會有這般激烈之舉。
她認為阿樂在撞牆前,應該先有一些小動作(如敲檯、拍打物件)鋪墊,令到觀眾對阿樂會撞牆有心理準備,更易被觀眾所接受。
她認為觀眾會覺得這樣才是精神病人應有表現。
我跟她說,鋪排過可能效果無咁好
雖有一說是電影為觀眾而存在,但在一些情緒起伏較大、較激動的場面(阿樂知道欣欣是假的、阿嵐崩潰部分以及阿樂病發那一場)都不應有太多「設計」過的動作/對白。
「高明的演技與有魅力的演技不同,表現不理想(用在這裡則可能是這不合符觀眾期望),但是有魅力,同樣可以吸引觀眾,因為會使人感覺到真實的芬芳」
講戲劇的少女動畫《玻璃面具》中,女主角戲劇老師月影千草如是說。
也許有設計過的動作/對白,在Z眼中是「高明的演技」。
但是我認為情緒跌宕情節,要用的是「有魅力的演技」。
在這裡,我認為「有魅力的演技」是-------「真」。
在《幻愛》中,其他場面都可以「設計過」,但是那三個重要情節,不能。
因為,會失「真」。
電影那三個重要情節是要帶出真實的精神病人的即時心理狀態,而不是觀眾「以為」的心理狀態。
這齣電影的焦點在於「真」與「假」。
這三場的主題是「真實的主角們的感受」。
揭發欣欣是假----------欣欣/阿樂心中的「真」感受
阿嵐崩潰---------讓阿樂知道「真正」的自己會讓他卻步
阿樂病發----------阿樂在推跌阿嵐時「真」的內疚到想撞牆自殺
是抑鬱症患者以及曾經有過一個人格分裂/解離症男友的我,告訴她,我是一個可以上一刻笑下一刻哭的人;EX (4000字)只要睡不飽/受到極大負面情緒刺激後,有試過立刻變了臉。
那種變臉,不是黑口黑面那一種,是一個冷淡、眼神較平常的他兇狠、以及用氣聲講話那一種。
那就是魔鬼的他。
我跟他拍拖時,有時需要用談條件,把兩個他互換。
當然,你們可能認為太戲劇性,不真實。
但當我看那三場戲時,則覺得真實無比。
因為那個突如其來,便是我所經歷的。
他真的可以在電話中突然變了魔鬼的他的聲音,而我很清楚,是身份在幾秒間互換,沒有任何徵兆
而那三場戲,如果要理會觀眾,加插小動作,就會失真。
這些戲份,不理會觀眾,只從角色角度演出,沒有預兆的突如其來,才真正的符合主角們當時的心理狀態,使人感覺到真實的芬芳。
(我會用上自身角度,是因為與情景吻合度起碼70%,真的恰巧地經歷過,再加上「配過下」音,所以就可能較接近精神病人[我有抑鬱症]的視覺,以及有一個類似妄想症男友所遇到的問題)
劇本對於我的真實度為90%,是角色代入了我的角度
角色角度=我當時的角度
(後文會再深入講解)
配音導師講過,配音員是先看到畫面然後去配,所以最先看到的是片段中的行為,所以我們是從角色行為去推回角色性格/前後幕的情緒(因為有時可能是跳配的,跟拍電視劇模式相近)(因為是反序,所以以向上↑表示)
但是因為演員是先看劇本然後再演,是先知道人物性格,所以是先以人物出發,然後再以環境、身份、性格等順序去分析,然後去演繹。
在試過下「配音」後,看電視/電影多了後,每逢看到畫面,都會有少少「職業病」地自動用這個方法「解剖」,自然地,就會想挑戰難度,嘗試順序地想。XDD
所以,「配音」有某部分真的跟演戲一樣
我可能「嘗試過下」配音,以及自己的真實經驗(真的試過類似情況,起碼超過80%相似),稍為用到阿樂的性格(人物性格)去推斷下一步,得知那情況下的阿樂,是有可能突然撞牆而毫無預兆,因為阿樂當刻實在太辛苦,想以死來解決問題,所以不認同其所言。
我個人認為,她用了自己(沒有患過精神病)的角度代入阿樂,所以她才說病發前需要鋪墊。
她用了「我」的角度,而不是「阿樂」的角度。
極端一點的,用上阿玲的情況去講。
阿玲最初的那一場「脫衣舞」,是基於那隻「鬼」的壓迫,要殺死其母,所以才壓迫得脫衣。
那隻「鬼」只有阿玲見到,他人看不見。
阿玲視覺:有人壓迫自己,做出這種行為。
花生群眾視覺:有人在跳脫衣舞,傷風敗德,影底佢擺上網先
假若花生群眾看到阿玲的景象,都可能做出與她相似的決定。
「阿玲角度」與「花生群眾角度」
「角色角度」與「我(正在看的你們)的角度」
《幻愛》電影中,阿嵐也試過用上自己的角度去看阿樂,結果被Dr Fung問到口啞啞。
第一次輔導後,Dr Fung相約阿嵐在餐廳見面以商討論文一事。
Dr.Fung質問為何阿嵐沒有寫阿樂重視母愛這個寫在report,因為她認為阿樂有機會因為覺得除了母親之外,沒人愛自己,就可能解釋到在現實中避愛而與幻覺相愛。
阿嵐沒有從這角度想過,因為她沒有母愛,所以潛意識/下意識避開這個論點。
阿嵐用自己完全不同的經驗去代入阿樂,沒有從阿樂角度出發去看「母愛」的影響。
「阿樂角度」與「阿嵐去看阿樂角度」
「角色角度」與「我(在看的你們)的角度」
或許放下「我」去演繹角色對大家比較抽象,以下對話可能比較易明。
你們有否試過在看電視劇/電影時,覺得戲中角色不應該這樣做?
最近,我和「業主」(我爸)一起看《浪漫醫生金師傅》。
劇中,男主角在手術室裡要幫一個有肝病的病人做手術,事前他毫不知情。
他被調到劇中醫院剛巧是因為醫死一個肝病患者。
所以他恐懼得在已開刀的患者前退後幾步。
我爸這時候對著電視說:「他有沒有搞錯?他怎麼可以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頭退縮?」
上過配音班的我卻會撥他冷水-------你是劇中的人物時,一定也會這樣做。
因為我爸用了自己的價值觀代入角色,所以不理解男主角的行為。
一個醫生在手術室中醫死了患者,而眼前的另一個患者也有之前的徵狀。
這個心理陰影的面積可以把他吞沒。
他心中一定是在想:如果這次他再次因我死去,我還有能力/資格行醫嗎?
他無信心/恐懼到退後幾步,是為人的第一時間的正常反應。
人始終有感情,無論如何,他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先強迫自己用理性行事。
當我擁有他的經歷然後面對相同情況時,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會如此。
我放下了自己的經歷,用他的背景再去理解一次,然後剖析出來的。
以上,就是外在因素(觀眾/製作單位的期望)與內在因素(演繹方法)之間如何相互影響演員的多變性,繼而影響演員可以放下自我,投入角色的程度。
因為阿謙與思韵的掣肘相對少,未被定形,多變性高,才可能做到放下自己的形象,讓角色形神相似,令我這個有過人格分裂/解離症前男友的抑鬱症患者每次觀賞時,都有心如刀割之感。
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hOv6QygZk
3:https://www.facebook.com/lian.director/posts/384316902948718
https://www.facebook.com/105384814705386/posts/194316209145579/
https://www.facebook.com/105384814705386/posts/194316759145524/